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是中国探月计划中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1994年,中国组织相关专家对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过初步分析与论证,认为中国已有能力开展月球探测,但由于各种原因,探月计划未能启动。2001年,由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组成的专家研究小组成立,有效载荷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地面应用系统等的研究工作开始展开;10月,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项目立项。2004年1月,中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正式启动,各项工作进入工程实施阶段,2月25日,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宣布实施;4月30日,嫦娥一号通过初样详细设计评审,卫星转入初样研制阶段2005年11月,嫦娥一号完成了初样研制工作;12月,嫦娥一号通过了整星正样设计评审,卫星转入正样研制阶段。2007年1月19日,嫦娥一号通过整星出厂评审;2月,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窗口确定调整为2007年10月;8月,嫦娥一号再次待命进场。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火箭由地面供电转为自身供电,3块蓄电池分别装在火箭仪器舱、三级尾舱、二级相间段;嫦娥一号点火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成功,树立了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嫦娥二号
嫦娥二号是中国探月计划中的第二颗绕月人造卫星,也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原为嫦娥一号的备份星。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0年10月6日,嫦娥二号被月球捕获,进入环月轨道,2011年8月25日,嫦娥二号进入拉格朗日L2点环绕轨道,2012年12月15日,嫦娥二号工程宣布收官。
嫦娥二号选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总质量2350千克,设计寿命一年,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继承资源一号、二号等地球卫星的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嫦娥二号卫星共有10个分系统,可分为服务系统和载荷两部分。服务系统包括:结构、热控、制导/导航与控制(GNC)、推进、供配电、数据管理、测控数传、定向天线和技术试验等。载荷分系统由CCD立体相机、微波探测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等多种载荷组成。
嫦娥二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突破并掌握了一大批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为后续实施探月二期工程的“落”和“回”以及下一步开展火星等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进程又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嫦娥三号
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发射的月球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组成。2013年12月2日,长征三号乙加强型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12月14日,嫦娥三号着陆月面,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12月15日,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互拍成像,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了中国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是中国航天领域技术最复杂、实施难度最大的空间活动之一。
嫦娥三号”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关键任务,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运载火箭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等关键技术,实现中国首次对地外天体的直接探测。“嫦娥三号”携带中国的第一台月球车奔月,国产月球车是二期探月工程的亮点之一。嫦娥三号巡视器名为“玉兔”号月球车,其以每小时200米的速度和每一“步”7米左右的节奏巡视月面,并与留在落月点的着陆器一起,开展月表形貌和地质构造、月面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地球等离子体层等科学探测,任务时间为3个月。
自2013年12月成功落月并开展巡视勘察以来,嫦娥三号探测器搭载的8台科学载荷陆续开展了“测月、巡天、观地”的科学探测和其它探测任务。获得各类数据共计7TB。地面应用系统及时向包括港、澳在内的全国上千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发布了这些科学探测数据及最新的探测图片和相关视频,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外认识月球、研究月球和利用月球的探索热情,并取得了大量创新成果。2014年6月19日,在北京中心的精心组织下,嫦娥三号着陆器圆满完成了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网络火炬太空传递活动,这也是我国促进航天技术服务社会的一次全新尝试。
嫦娥四号
嫦娥四号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发射的月球探测器,也是人类第一个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嫦娥四号于2018年12月8日发射升空;于2018年12月12日完成近月制动,被月球捕获;于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于2019年1月11日与玉兔二号完成两器互拍工作。截至2020年10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自主唤醒,迎来第23月昼工作期。嫦娥四号已在月球背面度过647个地球日。
其主要任务是开展月表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月球内部结构、地月空间与月表环境等探测活动,建成基本配套的月球探测工程系统。对月球背面,尤其是太阳系内已知最大的陨石坑进行探测。尝试月球背面的中继通讯,进行世界首次低频射电天文观测。
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中国探月的第一行足迹,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
嫦娥五号
嫦娥五号,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是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发射的月球探测器,也将是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月球探测器,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11月24日22时06分,嫦娥五号顺利完成第一次轨道修正,11月25日22时06分,嫦娥五号完成第二次轨道修正,11月28日20时58分,嫦娥五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11月29日20时23分,嫦娥五号从椭圆环月轨道变为近圆形环月轨道,。11月30日4时40分,嫦娥五号合体顺利分离,12月1日23时,嫦娥五号成功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着陆,12月2日4时53分,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12月2日22时,嫦娥五号完成月面自动采样封装。
嫦娥五号任务是“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也是中国航天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将实现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
被嫦娥五号带回地球的样品将供月球家们解密分析,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月球的演变,甚至更准确地确定火星和水星等行星表面的年代。之前已所获得的岩石数据表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动在35亿年前达到顶峰,然后减弱并停止。但对月球表面的观测,又显示某些区域的火山熔岩可能是最近10亿至20亿年前才形成的。因此,若嫦娥五号此次带回的样本能证实这段时间月球仍在活动,便将改写月球的历史。此外,如果嫦娥五号任务成功,不仅将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圆满完成,还将为后续月球及行星探测等任务奠定人才、技术、科学、工程基础。
嫦娥五号执行此次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次任务有望实现我国开展航天活动以来的四个“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至此,中国探月工程将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也取得重大成绩,在中国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中国航天技术屹立高峰。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 联系我们:265 073 543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