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齐聚广东东莞松山湖科学城,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暨松山湖科学会议第七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学术年会昨天在广东东莞启幕。 本届峰会由广东院士联合会与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会议期间,50多位两院及发达国家院士,与来自粤港澳的100多位顶级知名学者专家、企业家齐聚松山湖畔,为湾区科技创新“把脉问诊”。
“院士带头”推介科技成果
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院士峰会将开展七大板块14个专项活动。作为院士峰会系列活动之一,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成果对接会上有10个项目进行了路演。据了解,对接会前期征集了133个创新创业成果。主要领域包括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电子信息、前沿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与食品以及安全应急与环保等。
据介绍,成果对接会是粤港澳院士峰会为院士专家搭建的科技创新成果宣传推介、资源对接平台,历年来累计超过100个院士专家团队成果在活动上进行项目发布路演,并与各大投资机构、产业园区进行对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院士专家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学研交流合作。
注重成果转化和技术对接是院士峰会历年来的特色。早在2016年院士峰会上举行的院士团队科技成果推介对接会,就开创了“院士带头”推介科技成果、向科技成果转化要效益之“先河”。近三年来,院士峰会先后发布、推介了包括姚新生院士团队的接骨木活性部位抗骨质疏松新药及相关产品开发、侯立安院士团队的云式无菌空气净化器等30多项院士专家最新、最具代表性创新成果,促进有明确产业化前景和产业化资源需求的成果、项目与大湾区及东莞当地的投融资机构进行深入接洽。钟南山院士团队的“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曾毅院士的“病毒性癌症(鼻咽癌、食管癌)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疫苗”都在推介会上找到了合作伙伴。
此次对接会上,就有6个项目来自院士团队,即程时杰院士团队的“新一代高安全经济型锂电池储能系统”,杜如虚院士团队的“病从口看——基于口腔检查的人工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刘昌孝院士团队的“新型口服降尿酸药-URAT1抑制剂-泰宁纳德片”,刘焕彬院士团队的“博依特云桥流程型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徐建中院士团队的“对转涡扇航空发动机”以及钟世镇院士团队的“组织修复用生物补片的构建以及应用”。对接会结束后,程时杰院士团队代表李首顶告诉记者,已有数个企业联系自己要进行项目对接。
路演项目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采用复合型固态电解质替代易燃性电解液来解决锂电池行业发展安全问题,到以口腔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来做健康的监测、管理和跟踪系统,再到仿生牛黄药材、用酶工程发酵做人工熊胆粉……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对接会的路演项目均具有很强的问题针对性。
以固态锂电池技术为例,固态锂电池以其更高的安全性成为新能源汽车普及以及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下一代推动力。李首顶在进行项目推介时表示,该项目以低成本磷酸铁锂材料关键工艺为基础,开发高匹配性电解质配方,突破了高稳定磷酸铁锂电极微界面规模化制备关键装备,实现了储能型磷酸铁锂固态电池制备工艺。
李首顶介绍,近年来,国内锂电池储能市场占比逐渐增长,发展前景广阔。但是目前储能行业的发展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根据调查,超过97%的受访者表示,如果能够彻底解决锂电池的安全问题,对投资或者运营储能项目都会持积极的态度。
该项目不仅适用于基于分布式储能的直流供电系统,光伏、储能和充电相结合的微电网系统等场景,还可以实现充电桩和储能相结合,解决电动汽车的快充问题,不需要额外增加储能系统的容量,从而降低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性。类似充电桩和储能相结合的系统,项目投资回报期只需5年。
“我们已在佛山建立了工厂”,李首顶说,“大湾区上下游产业链完善,未来,我们希望能加大在大湾区的布局”。这正是他们团队带着项目来到对接会的目的所在,李首顶告诉记者。
广州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帮助你“病从口看”
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是创新创业成果中的大热门。
俗话说“病从口入”,那么“病从口看”能否实现?华南理工大学杜如虚院士团队正在探索用人工智能技术解答这一问题。
试想一下,有这样一套系统,它可以让你随时随地采集唾液和口腔影像数据,再配合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采集的其他健康数据,即可在手机APP上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处理,获取健康注意事项、就诊检查建议、康复护理指引等信息。成果对接会上,杜如虚院士团队成员党晓兵博士便描绘了这样一个智能医疗的场景。其中,针对唾液的分析主要依靠生物芯片即时检测完成,监测指标包括pH值、幽门螺杆菌等;口腔影像分析则依托多光谱口腔影像分析仪,主要应用于齿科检查及舌象分析。
“这套系统既包括硬件、软件,又融合了西医的临床检测与中医的舌诊等,并且发挥了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特长。”党晓兵说。他表示,该系统主要用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针对群体为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或鼻咽癌等类型病人。
该系统在成果对接会上引起与会者强烈兴趣。记者留意到,参与成果对接会的十大成果中,有5项来自生物医药领域。其中,有4个项目来自广州,除了杜如虚院士团队的项目,还有钟世镇院士团队的“组织修复用生物补片的构建以及应用”,暨南大学武征教授团队的“干细胞再生修复产品的应用开发”以及广东药科大学王秋红教授团队的“珍稀、濒危、名贵、特色——生物发酵饮片、中药材工厂化实施及推广应用项目”。
来自钟世镇院士团队的邱小忠教授表示,“组织修复用生物补片的构建以及应用”项目,主要是围绕怎么把支架材料做成更好的产品来做文章。“在国外,我们在心肌补片方面获得了积极性的评价。”目前,该团队已在心肌补片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未来,生物医用材料还可以用于软组织修复、器官和组织重建。
而在“干细胞再生修复产品的应用开发”上,暨南大学武征教授介绍道,“放眼全球,我们发现干细胞已经成为再生医学的核心,在医学界也被誉为有可能产生第三次医学革命的一个专业方向。”因此,武征带领团队利用干细胞生产进一步的产品。“当别人都在拿干细胞直接作为治疗使用的时候,我们利用干细胞生产进一步的产品”,武征说,“就像当别人都在生产面粉的时候,我们是准备拿这个面粉来生产面包。”目前,他们已产生了前期的研究成果,不仅应用在烧伤领域上,还生产了以脱细胞基质为代表的三类植入性医疗器械。在大健康领域,他们的产品未来也可以用于一些高端的皮肤修复产品,用于抗过敏以及再生修复。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徐雯雯、蒋幸端 通讯员袁仕联)
最新资讯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 豫ICP备17019456号-52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