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正式开幕。开幕式后,诺贝尔奖得主、知名院士等多位重磅科学家围绕疫情防控、医药研发、基础科学研究等议题,分享最新科研成果,探讨科学前沿热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全球科技合作。
关键词:抗疫
战胜疫情需要全球通力合作
“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充分说明科学研究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诺贝尔奖得主、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联盟主席理查德·约翰·罗伯茨爵士以全息投影的形式率先亮相。
他说,关于新冠病毒检测方法和疫苗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科研人员2020年最早发布的新冠病毒基因测序结果,这是通过科学协作和科研合作帮助全世界的一个极佳范例,这也是证明在新冠疫情极早期中国分享其本土科学成就的典型案例。
理查德·约翰·罗伯茨认为,中国科学家与全球共享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让其他国家能够利用它开展疫苗研究,这是去年底新冠病毒mRNA疫苗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粤港澳大湾区怎么打造创新医药高地?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校长刘良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著名湾区相比,创新医药领域的世界级成果仍然相对缺乏。建议大湾区生物医药界整合颠覆性生物技术,研制革命性新药,重点布局和深度融合在未来将会使疾病治疗发生颠覆性革命的生物技术。
谈及大湾区开展中医药药物研发的前景,刘良说,大湾区已经形成创新医药的“三极四地”,即广佛极点、珠澳极点和深港极点,以及广州南沙、广州黄埔、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深圳坪山,应做好四地联动,加强整体布局,做到差异化协同发展。
关键词:基础研究
期待与湾区院校研究颠覆性原创技术
主旨报告现场,多位科学家表示,不能忽视基础科学研究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呼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力度。
“基础科学是否很重要?”视频演讲一开始,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就向在场嘉宾抛出这一问题。
他表示,现在大家都很注重应用科学,在很多方面感受到的成果,也来自应用科学,但依然需要基础科学。“诺贝尔奖颁给了很多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因为评委会认为,开辟新领域的发现比依赖于先前领域的发现更加重要。”
迈克尔·莱维特说,基础研究领域的真正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要为这些真正创新的人颁奖。“科学家往往出于兴趣而研究基础科学,但基础科学通常不会带来我们所能看到的经济收益,所以更要认可他们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成果。”
“真正革命性的技术,是从基础研究开始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大学校长张翔在视频演讲中分享道,要引领全球光电技术,有三个方面很关键,包括建立世界级人才培养的“贝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产生了7位诺贝尔奖得主、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如果在大湾区能够布局这样的实验室,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打造灵活的创新研发体制,希望与大湾区的兄弟院校加强合作,提高创新研发能力;发展世界一流的颠覆性原创技术。
关键词:清洁能源
散裂中子源等将为解决源头问题提供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在演讲中,谈及了该所在大湾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开展的工作,包括已经退役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和正在建设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项目。
王贻芳透露,建设在地下700米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预计2023年建成投用,是国际领先的中微子探测装置。大湾区还有包括东莞散裂中子源,以及建设中的南方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它们将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基础研究、解决源头问题提供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演讲中提到,200多年间的3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取得非凡的发展,涌现很多高技术,但也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按照2019年的数据,全球石油、天然气储产比只有50年,煤炭有132年。如果以100年用光作为标准,今年出生的孩子,在百岁的时候可能将无油可烧、无煤可用,难道我们人类要回到钻木取火的时代吗?
“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消耗殆尽,很多技术将会无法使用。”薛其坤认为,我们这几代人不能把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全部用光,必须尽多地留给子孙后代。同时,要通过科技创新,开发用之不竭的太阳能和大海资源(核聚变能),如研究“人造太阳”等,这样有可能会出现一个终极性的革命,即在基本不使用化石能源的前提下,因为有清洁能源的存在,让发明的所有技术都能持续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记者 汪祥波 卞德龙)
最新资讯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 豫ICP备17019456号-52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